夜幕下,劉訓網和老伴李豎青最美的工作身影。
一些能回收的垃圾,老伴李豎青都會很好的整理出來。
為了不弄髒居民的衣服,劉訓網都會把投放點擦得乾乾淨淨。
老伴幫着劉訓網系圍裙。
劉訓網總會準時到達投放點,不讓居民久等。
每天收工前,劉訓網都會把投放點周圍打掃乾淨。
夯實垃圾,可以讓桶裝更多的垃圾。
□濮建明 文\攝
“早,劉師傅,這幾個紙盒你收着吧”“劉師傅,今天的廚餘垃圾比較多,麻煩你用剪刀幫我破一下吧”。每天晚上六點半,在園區中央景城北門生活垃圾分類定時投放點,60多歲的劉訓網都會準時到達開門,為社區居民投放垃圾做準備。
老家在鹽城的劉訓網老人和老伴李豎青今年來到園區,居住在兒子家裏,主要是為了照顧孫子。他説,平時除了接送孩子上學放學,沒有其他什麼事可做,瞭解到小區在推進垃圾分類,就積極參與了進來,主動要求到垃圾分類定時投放點工作,對投放垃圾進行分類和監督。
垃圾分類看似簡單,其實是一個髒、累、苦的工作,特別是對廚餘垃圾的分類。剛開始,許多居民一時還沒有養成分類習慣,會把許多垃圾混合在一起倒入投放點的垃圾桶內,劉師傅會不厭其煩地進行勸説,並將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進行有效分揀。劉訓網在垃圾分類定時投放點的志願服務每天分為兩個時段,上午2個小時,晚上2個小時。由於投放點的垃圾桶有限,而投放的垃圾有很多,有時劉師傅一個人忙不過來,他的老伴李豎青也會前來幫忙,助他一臂之力。
劉訓網服務的垃圾分類投放點面積不算大,分左右兩間,左邊的一間較小,一般是用來堆放一些硬紙板、紙箱等可回收垃圾;右邊的開間相對大一點,一併排放有害、可回收、廚餘、其他垃圾四個桶,方便居民進行分類投放。在劉師傅的投放點,有三樣東西十分醒目,一把大的剪刀、一根木棒和一塊抹布。劉師傅説,剪刀是方便居民用來剪廚餘垃圾馬甲袋的,木棒是對其他垃圾進行夯實用的,而抹布是擦洗投放點外欄用的,這樣可以不弄髒居民的衣服。至於家人的看法,劉訓網説,兒子是不同意他們來做這份工作的,畢竟比較辛苦,比較髒亂差,但是劉師傅卻不以為然,堅持要把這份工作做好,守好垃圾分類這扇門。
據瞭解,自去年6月1日《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》施行以來,垃圾分類這件“關鍵小事”在蘇城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公民環保運動。如何將垃圾分類從細化推進、普遍認同到全民參與、形成自覺也成為眾多垃圾投放點督導員的必修課。據不完全統計,到目前為止,全市實施生活垃圾“三定一督”四分類的居民小區比例已經超過九成,垃圾分類正逐漸成為廣大市民朋友自覺自願的“指尖文明”。
為了不弄髒居民的衣服,劉訓網都會把投放點外欄擦得乾乾淨淨。
來稿請發送至郵箱:
szrbsj@126.com
拍客交流qq羣:373302145